求真、长智、求美、创新

SEEKING TRUTH,WISDOM,BEAUTY,INNOVATION

在线咨询
学习型工会
日常管理
研讨活动
德育活动
微型课题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唐芬芬)

发布时间: 2019-03-08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

微课题结题报告

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 唐芬芬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其他阶段学校教育的奠基石,它的奠基作用尤其体现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在小学生培养过程中,小学德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可见,加强和改进小学德育,不仅对小学生自身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所以,小学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1]2010年7月29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2]由此我们毋庸置疑德育的重要性了。朱晓蔓老师也说过,“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着力于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推行德育校本课程,从而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和风格”。[3]所以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必要而且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校走向特色、学生走向个体化发展的要求。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德育课程

笔者把德育课程界定为: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遵循中小学德育大纲、德育规律及相关教育政策法规,依托学校自身特有的德育资源,通过分析国家和地方思品课程的优缺点及本校、本年级特定的学生群体思想道德发展差别和实际要求,组织人员根据本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优秀德育资源,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设计具体的课程计划,编写具体的课程教材,正式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

本课题中,笔者把校本课程的概念界定为:某一类学校或者某一年级的个别

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通过分析中央和地方课程的优点及缺点,分析本校、本年级特定的学生群体差别和实际需求,充分挖掘学校可利用的优秀教育资源来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开发

笔者在本研究中定义为,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在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依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条件以及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课程专家、家长以及社区人士为共同参与者,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开发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为小学德育教学提供指导。我国中小学一直都十分重视德育,但除了“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功利化教育的局限性、实践中道德说教和形式主义严重等不良因素制约着德育实效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课程的编制脱离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轻视对道德感情的培植和道德感悟的提升”。[4]这些都使德育的实效性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校本课程所独具的针对性、生活性、创新性等特性是确保学校德育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条件。因此,开发研究德育校本课程,为德育实施提供实践平台,有利于学校德育建设的顺利实施。

2.让德育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必需品。“校本课程开发的和核心是建立一种新的学校课程文化。”[5]这是吴刚平老师给出关于“校本课程”的一个参考性的思绪。学校就是通过课程的编制和实施,传播社会文化,实现校本课的程教育功能,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化现象。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学校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特别需要开发相关具有符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其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完善。吴刚平指出: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更好地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有利于学校课程的改进与实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6]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昆山市具有代表性的4所小学共计40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样本抽取的学校兼顾到了教育局直属学校、实验小学、乡镇中心校以及民办小学,

样本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昆山市小学。

五、研究实验的方法

(1)访谈法

(2)调查研究法

六、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与基本做法

(一)准备阶段(2016.4-2016.12)

1.收集有关信息,组织课题人员学习,制订计划、方案,明确分工与职责,展开微课题申报和开题活动。

2.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召开课题小组成员会议,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3.通过调查,分析小学德育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4.调查了解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二)实施实验研究阶段(2017.1-2018.4)

1.查阅收集文献资料,确定论题,准备开题报告;

2.进一步修正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3.根据开题组老师的意见修改开题报告,查阅补充资料;

4.进一步查阅文献,用多种方式开展问卷调查,收集资料,为论文写作做准备。

5.整理文献资料和数据;

6.参照开题报告,构思论文框架,撰写论文。

七、课题研究成果优化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措施

(一)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确定措施

泰勒认为“目标即有意识地选择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所向往的结果”。[7]从字面意思来分析,泰勒所理解的目标是结果性目标,属于目标类型中的一种。除了这个,生成目标、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过程性目标等等都是德育目标所涵盖的内容。行为目标也称作业目标,在德育目标中,是指可观察和可测量的道德行为的陈述目标;而过程性目标是相对于结果性目标而言的,是对德育经历什么、探索什么、体验什么的阐释。

笔者认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要尽可能尊重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设置不同类型的目标,尽量设置过程性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去寻找身边美好的品德,鼓励学生去体验美好品德带给人源源不断的幸福感,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和意志力的培养。然而,目前的小学更多的采用预设的行为目标,把道德目标规则化。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要进行认真筛选。在筛选时要遵循以下要求:1.以生为本。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要尊重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2.目标一致。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设置要在国家德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指导下进行;3.操作性强。在确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时,要充分考虑目标是否切实可行,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4.注意层次。在确立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时,要考虑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总体目标和层次目标来开发实施德育校本课程;

(二)根据需求筛选德育课程资源

我们应当根据社会需要来选择品德课和德育活动的内容,而小学德育校本课程要结合本校实际需要和学生需求来选择内容。事实上,不同学校的德育教育哲学是不一样的。但是长期以来,之所以德育教育哲学被学校所忽视是因为我国自上而下的课程编制。在筛选德育校本课程目标时,不但要有思想,更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校的切实需要。德育课程内容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可以通过实在的主题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比如,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日趋增多,在家庭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他们遇事表现出自私、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特点。基于此种立场开发“助人为乐”系列德育校本课程,让一些懂得感恩、热爱集体的学生讲讲自己的好人好事,组织同学一起讨论,谈感想,并展开自我批评活动。再者,针对乡镇部分小学生存在乱扔垃圾不讲卫生、说话粗鲁等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可以开发“文明礼仪”系列德育校本课程等

(三)运用多种素材编制德育校本课程内容

我们要挖掘出最能反映道德价值观的优秀德育资源,如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尊老爱幼、敬重他人,讲文明懂礼貌,有好的卫生习惯等良好的思想,这些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发掘出来。组织德育校本课程内容时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不仅有利于学生道德传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现代社会道德观的认同。

编制过程中,当遇到素材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则进行反思删改,把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元素纳入德育校本课程内容;如果素材抽象,则将之加以形象化、细化。如把中国梦这棵大树分为“什么是中国梦”,“中国梦包含了哪些”,“中国梦,我的梦”等具体形象细化的内容,学生也容易接受。[8]如此内容可以得到学生的共鸣,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德育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将会收到更好的德育效果。

八、后续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新课改的重大决策之一,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得到有效措施,它可以更好更具体地满足各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需要,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点课题之一。研究发现,目前无论是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过程,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探索有效的办法解决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难题,对于推进德育体制改革与发展,提高解决小学德育实效性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当然,本文只是一个开始,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力图提出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独创性见解,以求其更加完善。限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论文难免存在诸多不足,敬请各位专家,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一)学术专著

[1]崔允漷、林荣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上海经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7]姜平.学校课程开发[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二)学术论文

[8]徐志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小学德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夏夜.城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一以长沙市蓉园小学为例[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李媛.小学德育活动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潍坊市城区小学为例[D].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三)期刊论文

[12]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J].教育研究,1999.(2).

[13]班华.学会关心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J].人人复印(教育学),2004.(3).

[14]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15]陈立旭.市场功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功利主义[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16]杜时忠.传统德育中的道德理想主义论评[J].现代教育论丛,1998(1).

[17]髙德胜.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4 (2).

?


[1]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12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百度百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vWEmSfuPI88qOhKHOGGQ4MUPfvvCAqc2k7cdVRJpzFX-F3Z37D8X8Au8b_znpy1_Lb8vzQA04xRvNGaihQe6_#6

[3]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10期。

[4]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57页。

[5]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6]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页。

[7]:张华:《课程与教学轮》,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6页。

[8]吴坚:《增强农村初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与思考》,载《中国农村教育》 2007年第一期。


2019年3月14日 18:06
网站首页    教育科研    微型课题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研究》微课题结题报告(唐芬芬)

您当前位置:

咨询电话

0512-57862511

 

教育科研

EDUCATION RESEARCH